“不要問我從哪里來,我的故鄉在遠方……”無論身在何處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:我們的祖先是誰?我的根在哪里?我們從有關文獻記載中只能查找個大概,要把這個疑問弄得清清楚楚、了解自己祖先的詳細情況和家族的繁衍變遷,惟有查找姓氏譜牒。然而,傳承千年之久的姓氏譜牒,卻在戰亂中大量散失,特別是在“文革”中,在“破四舊”浪潮中,絕大部分姓氏譜牒被當做“封資修”付之一炬,只
有很少一部分僥幸逃過一劫。時至今日,要想尋覓一部完整的姓氏譜牒,可謂難之又難。
清明將至,為方便市民尋根問祖,研究姓氏文化,廣州市首次舉辦地方家譜展覽。這些天,市檔案館三樓展覽廳內人來人往,該館精心布展的地方家譜精品展和“姓氏探幽”專題展,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久遠的年代,而首次展出的150多部清代、民國和當代新修家譜,更令人大開眼界。清明節到來之際,市檔案館憑借這兩大主題展覽,成了廣大市民尋根問祖的好去處。
在尋根越發熱潮的今天,3月31日,市檔案館舉辦的《“我從哪里來”——廣州地方家譜精品展》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。展現在參觀者眼前的家譜共有150多套,50多塊展板既有譜牒文化知識的普及,也有圖文并茂的廣州姓氏家譜介紹。展出的家譜中,許多已有百年以上歷史,紙張泛黃而破舊,有的有明顯的蟲蛀鼠咬痕跡,它們被保存在密封的玻璃展柜內供人觀賞,顯得頗為珍貴。還有許多家譜開架陳列在展區,參觀者可以翻閱,這些家譜主要是根據老家譜新修的現代家譜。當天,展廳內人頭攢動,眾多姓氏研究愛好者和前來“尋根”的市民在此參觀,或驚嘆、或羨慕、或興奮,如此系統而規模的家譜展覽,在我市尚屬首次。
作為重要的地方文獻檔案,市檔案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非常重視征集地方姓氏譜牒,經過多年的努力,陸續征集到50余部800余冊廣
州姓氏譜牒,成為我市收藏地方家譜數量最多的機構。在此次地方家譜精品展中,深藏檔案庫房多年的廣州家譜精品終于與市民見面。如民國35年(1946年)編修的《云陽殷塘曾氏宗譜》20卷,明確記載了今司徒鎮銀光曾甲村的曾氏為北宋名臣曾布的裔。曾布(1036-1107年)曾任北宋右相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曾鞏的弟弟,曾是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的重要助手。《珥塘荊氏族譜》則記載了這樣一個信息:丹陽皇塘等地的荊氏,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從兄劉賈的后裔,荊姓出自劉姓,密不可分。
尤為難得的是,為期一個月的本次地方家譜精品展得到了蘇南地區常州、無錫、江陰等地譜牒研究專家學者和收藏愛好者的大力支持,同時展出了他們收藏的精品家譜。
如常州市譜牒研究會會長朱炳國先生帶來其收藏的廣州《束氏家譜》、《步氏家譜》等譜牒,其中《束氏家譜》序言的文章,竟是晚清重臣曾國藩撰寫。
市檔案局局長周祥慶告訴記者,家譜與正史、方志是中國歷史大廈中的三大支柱,它涉及人口學、社會學、民族學、經濟史、人物傳記、宗族制度及地方史資料等諸多方面。廣州譜牒檔案資料作為一種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,蘊含著大量地方歷史文化信息,是研究廣州史學、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。檔案部門在聘請吉育斌主編《廣州家譜提要》的基礎上,今后將多途徑搜集、保存、整理家譜資料,并依托剛成立的姓氏文化研究會開展姓氏文化研究,有計劃地推出一批高質量編研成果,服務全社會。